普格:阿都之“花” 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
2023-06-16 20:04 来源: 普格融媒
举报

普格,彝译“日史普基”,境内有彝、汉、苗、回、布依族等23个民族,其中彝族人口占86.7%。

这里民族文化源远流长,中国彝族经典史诗《阿嫫妮惹》(妈妈的女儿)在这里诞生;尊母石刻彝族孝道文化在这里发源;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火把节在这里发祥……特别是以“朵洛荷”“呀莫荷”“嘎探”“赛猪脚”等民俗活动为代表的魅力“阿都文化”,犹如一朵朵绚烂之花,绽放着时代华彩。

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“阿都文化”,对于延续历史文脉、坚定文化自信、推动文化强县、打造全国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。近年来,普格县委、县政府在全面抓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,聚焦文化发展,大力推动“阿都文化之乡”创建,始终以“传承和弘扬阿都历史文化”为己任,以“宣传和扩大阿都文化影响”为使命,不断丰富文化活动、重视品牌提升,切实增强“阿都文化”的生命力和传承力。

立足优势  “阿都文化”绚丽多彩

6月6日—9日,普格县迎来了中国民协顾问、西南民族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沙马拉毅,四川省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、研究馆员黄红军等各界专家学者,对普格县创建“四川·彝族阿都文化之乡”开展评定工作。

6月8日,沐浴着高原阳光,专家学者一行来到特兹乡四甘日村。远远望去,彝族绣娘的丹红扎里犹如绽放的花儿,红色和蓝色裙摆在湛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光彩夺目,美丽动人。

丹红扎里,意为红色百褶裙,彝家姑娘爱穿丹红扎里,行走间裙摆飘逸灵动,远看、近看,引人注目的同时,离不开的还是蕴藏在服饰里的细腻民族情愫,丹红扎里也成为了彝家山寨里一道亮眼的风景。

经过一代又一代彝族阿都人的传承、演绎、创新和发展,丹红扎里成为了彝族服饰中的一朵奇葩,绽放在普格大地。如今普格县将这一穿在身上的灿烂民族文化搬上了现代大舞台,向人们展示着彝族服饰的高贵品质、审美价值和文化魅力,吸引无数游客青睐。

据统计,目前全县已有非遗名录18项,其中省级非遗名录3项、州级非遗名录4项、县级非遗名录11项。

为做好做实“阿都文化之乡”这一品牌,普格县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赋予阿都文化时代气息,全面秉承“用群众文化推动品牌文化,用品牌文化引领群众文化”原则,打造、推介出了一批又一批品牌文化力作。

全面挖掘、整理彝族阿都特色“朵洛荷”11首、彝族阿都山歌10首、彝族阿都民间故事2个、文字介绍资料50篇。在此基础上,录制彝族阿都语言“朵洛荷”11首,收录《阿都乃亏》等极具普格风情的彝汉双语歌曲12首,出版《斯都呐嘎》《玛牧解读》《血染的索玛》《所有归来的日子叫彝年》等4部书籍,自印《普格阿都土司历史文化》等内部文史资料8辑,整理《郭倮几毕》《马布菲奎》等民间故事2个,录播专题宣传片1个。

坚持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、文旅融合”发展理念,将阿都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,充分挖掘独具魅力的阿都高腔和“阿嫫妮惹”朵洛荷,目前已录制阿莫妮惹朵洛荷歌曲2件,搜集《阿嫫妮惹》文本3个,成功申报“州级非遗阿嫫妮惹嗬”1件,成功申报县级非遗传承人1人。下一步,普格县将依托彝族火把节、索玛花赏花季等重要节庆活动的举办,搭建宣传和推介普格的“大舞台”,把生态优势、区位优势等转化为经济优势,讲好“阿都文化”故事,坚定“阿都文化”自信。

靶向发力  助推“阿都文化”创建

文化自信源自独特的文化发展优势。普格县有着丰富而又宝贵的“阿都文化”资源,文化基因博大而精深。要想擦亮文化品牌,讲好文化故事,就必须突出普格特色、普格风格。因此,举全县之力,分布实施“阿都文化之乡”创建工作,是近年来普格县工作的重点之一。

坚持高位推动,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创建工作有序推进。成立“四川·彝族阿都文化之乡”申报工作领导小组,以高位谋划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,推动创建工作走深走实。

近年来,普格县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培养建设,搭建高效人才建设应用平台,切实让人才资源物尽其用,人尽其才。分别于2009年、2021年、2022年成立普格县彝学会、普格县“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”、普格县“文化赋能旅游景区文化植入领导工作小组”,诚邀州内外专家、学者实地调研,深入研讨阿都文化保护、利用、传承等相关事宜,对阿都文化传承发展方向和思路进行探索。

将县彝学会、县“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”中符合条件的有志之士培养推荐在作协、美协、音协等协会任职,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融入社会治理共同体,推荐当选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,积极听取文化界代表、委员关于“阿都文化之乡”创建的相关意见和建议,扎扎实实抓好创建工作。

目前,已筹措1.5亿元资金启动美术馆、图书馆、非遗传习所等文化项目建设。项目建成后,将为全县文化保护传承和建设提供优质场地。与此同时,县政府每年预算固定财政资金,用于“阿都文化”非遗传承人培训、活动开展以及文物整理等经费支出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自2021年以来,普格全面梳理县域文物古迹,如土司衙门、哨卡、官仓、田庄,火把节发源地日都迪萨、高原牧场日史博肯、汉唐时期就存在的南方丝绸之路及古道遗留的十一处哨卡、驿站等遗迹遗址,通过对普格历史文化的阐释、研究,传承守护历史文脉,努力提升民族文旅品牌知名度,着力打造古今同辉、文旅融合的人文之城。

全面推动冻肉、包腊、阿都银饰和正在编排的《阿嫫妮惹》实景舞台剧以及阿都土司宴、阿都土司古茶等文旅产品多元化发展,建成非遗传习基地1所,正在规划修建阿都历史文化博物馆、螺髻山彝族服饰文化博物馆,着力打造文旅特色品牌,加快推进文旅项目建设进度。

文旅繁荣  走出“阿都文化”新路

厚重的阿都文化在普格延续,民俗风情保存完好。

当悠扬婉转的歌声响起,蓝天白云之下,日都迪萨广场之上,身着盛装的彝族女子手持黄伞,婀娜逶迤而来。2007年,普格彝族民间文艺“朵洛荷”被省政府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日都迪萨是“阿都文化”的源头,是彝族人的心灵牧场,众多的神话传说为这里铺上了非常浓郁的神秘色彩。这里是火把节的发祥地,历经数千年,日都迪萨火把节依然完整传承着彝族火文化热情、勇敢和质朴的秉性,并衍生出极具民俗特色的庆典活动。摔跤、赛马不仅是力量的展现,同时也是智力的较量;斗牛、斗羊、斗鸡等活动让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。

图片

近年来,普格县不断做“优”文化旅游文章,持续打响“火把圣地、阿都故里、温泉之乡”旅游金字招牌,保护好、开发好阿都历史文化、彝族火把节、彝族孝道文化、阿嫫妮惹“四张”文化名片,扎实推进红色文化、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,积极培育红色文旅产业新业态,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。

彝族是一个热爱歌舞的民族,歌舞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今天的普格有很多流传下来的原生态歌舞,还有口弦、马布、月琴等彝族传统器乐。

图片

目前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有斯都呐嘎体、朵洛荷、彝族月琴音乐;州级有彝族太阳运动观测习俗、郭倮几毕的故事、日史博肯尊母石的传说;县级有彝族历算、马布、口弦、阿都高腔;新发现的还有阿都银饰制作、口弦制作、妈妈的女儿、毕阿什拉则的故事、木叶曲、毕摩文化、苏尼文化、日孜鸠鸪“翁媳泉”、阿都婚俗、阿都丧葬文化。

普格作为阿都故里,“阿都八钆”意为阿都人的聚落。而今,“阿都八钆”作为螺髻山彝寨接待中心,也成为螺髻山彝寨的一张名片。

走进彝寨,仿佛走进了悠悠的彝族文化历史长廊。寨内有彝族服饰、彝族饮食、彝族文化及商贸、民宿等功能区。游客白天可品原生态美食:包腊、坨坨肉、高山荞巴、连渣菜等,饭后可赏螺髻山天然美景,夜晚投宿彝寨,体验浓郁的阿都风情,遇见不一样的夜色。

天色渐暗,螺髻山彝寨的广场上如约燃起了篝火,游客们与身着彝族服饰的工作人员,随着音乐节奏情不自禁跳了起来,温暖的火光“映”红了他们微笑的脸庞……
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我司立场
发表
相  关  推  荐
换一换
推荐阅读